很多人习惯以孩子的年龄或年级作为是否需要补课的评判标准,这其实是个误区。
上周,我跟一位深耕K12教育十多年的老同学交流,他从一线教师做到校长、老板,亲历了郑州教育的变迁与双减洗礼,事业依然稳健发展。
这次交流的起因是我有个亲戚家的孩子,今年高二,成绩一般,想要通过补课提高成绩,尽管我对小学初中比较熟悉,但对高中阶段有些拿不准。
在这次交流中,我俩意外地达成了一个共识:
无论孩子处于小学、初中还是高中,判断他是否需要补课,都应先问三个关键问题:
1、孩子是否能跟上当前班级的教学进度?
2、孩子发现自己学不会、成绩提不上来,能否获得老师的额外关注,能否得到有效帮助?
3、孩子近两年的成绩和排名,呈现怎样的趋势?是持续走低,还是波动起伏?
无论孩子几岁,只要是在学校学习,他的成绩不好,从表面上看,无外乎这两个原因,跟不上教学进度、得不到有效帮助。
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:
展开剩余78%1、跟不上班级教学进度
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很多中小学班级都是超员的,不少班级能达到五六十个孩子,老师讲课,会优先考虑学不饱的,还是学不会的呢?
按道理说,应该是就低不就高,但实际上,老师讲课讲题,会不由自主地优先照顾学不饱的孩子。
因为只有学不饱的孩子,才更容易出成绩。
班里出几个拔尖学生,领导和家长会认为班主任管理有方,任课老师教学有方。
反过来看,哪个班没有成绩差的?一张区分度高的试卷,绝大部分普通班的成绩都会呈现正态分布,班里有差生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降低教学难度,把差生成绩补上去,确实能提高班级平均成绩,但其好处,远远没有培养拔尖学生的影响大。
而学不饱的孩子,会抱怨老师讲得太简单,引起家长投诉。
2、发现自己学不会时,是否能够得到老师的额外关注
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天生的差生
孩子学不会,班制大,是客观原因,老师的精力有限,有的老师比较负责任,教学经验丰富,能够从小处着眼,稍微点拨一下学习困难的孩子,难点可能一下就通了。
但很多新手老师或者老油条,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推二三五,责任归咎于家长,勒令家长陪写作业、检查作业,遇到这种甩锅型老师,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孩子就惨了。
3、分析成绩趋势很关键
有些孩子成绩呈现明显的起伏波动,这次考好,下次考差,再考又上去了,这往往反映出其知识掌握存在特定漏洞或不稳定,考试题目恰好撞上了他的薄弱点或优势点。
这种情况,盲目报班并不是最佳选择,更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孩子使用错题本,家长帮他进行细致的试卷复盘,精准定位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巩固,通常就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如果孩子成绩呈现持续下滑趋势,从班级前几名滑落至倒数,这就远非单纯的学不会了。
持续退步常常代表着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,我们需要关注是否沉迷手机、早恋、校园霸凌、家庭变故,或者是抗挫折能力差,一次考差后自暴自弃。
这种孩子不仅需要补课,更需要关注心理健康,重建稳固的亲子关系。
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,补课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,
趁假期,带他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,去运动、去游乐场,拉近亲子关系,和他成为值得信任的朋友,共同面对并解决根源性问题。
所以,我的看法是无论孩子现在几岁,上几年级,面对成绩下滑,最关键的支持永远是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事物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,在曲折中成长,才是人生常态,只要思想不滑坡,方法总比困那多。
给孩子无条件的爱、尊重与理解,避免施加过度的学业压力,才能为孩子提供修复并持续前进的坚实后盾。
这样,即使孩子暂时遇到挫折,走了弯路,也能很快回归正轨,还能让他未来的路走得更宽更远。
END
发布于:河南省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